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建设动态 > 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新华日报》刊发程永波校长署名文章

发布时间:2021-02-24 作者: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新华日报》刊发程永波校长署名文章

2月23日,《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刊发了校长程永波的署名文章《以美立德 以美树人》。

文章提出,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作为高校,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把握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探索美育工作改革发展路径,引导莘莘学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求真向善尚美中,铸就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要夯实美育课程主阵地,丰富学生美的认知;彰显美育活动感染力,充沛学生美的情怀;打造美育工作大格局,涵养学生美的心灵。

(党委宣传部)

附录1:以美立德 以美树人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作为高校,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把握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探索美育工作改革发展路径,引导莘莘学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求真向善尚美中,铸就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夯实美育课程主阵地,丰富学生美的认知。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校需重视以美育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切实加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艺术经典教育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扎实做好各类美育专业课程设计。要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专业所蕴涵的美育价值,有机整合课程美育资源,推动美育课程向课程美育转变,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发挥美育的教化作用。广大教师需牢记育人责任,依托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传统美德等教育元素,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推进美育教学创新改革。高校需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以提升美育工作整体水平。要鼓励广大教师创新美育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美育内涵的传播实效。要利用“互联网+教育”发展契机,创新学校美育教学方式,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和平台建设,扩大优质美育资源的覆盖面。要鼓励教师探索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美育课程,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实现课程教学、美育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彰显美育活动感染力,充沛学生美的情怀。丰富美育活动内涵。高校需重视以文化人,精心设计美育活动的主题内涵和呈现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作品,用学子们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呈现,使美育活动春风化雨,不仅“有意思”,更加“有意义”。要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当代青年胸怀天下、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融入美育内容,认真把握广大学子的情感“触发点”、审美“共鸣点”,使“漫灌”和“滴灌”相辅相成,让美育工作育人更育心。突出美育活动特色。要依托大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项目和活动,充分发挥项目和活动的辐射带动功能,使其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厚植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综合运用戏曲、书法、篆刻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载体,形成本地本校的美育特色。积极组织原创校园歌曲、舞台剧、舞蹈、影视、校园景观设计等作品的展示与推广,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师生艺术作品展、音乐赏析会、艺术大讲堂等,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浓郁学校美育氛围。要利用高校具有历史价值与文化沉淀的建筑景观,进行“沉浸式教育”,以直观的美的形象,使置身其中的学子萌发传承和发扬校园人文精神的自觉。要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打造美育工作大格局,涵养学生美的心灵。构建美育协同发展机制。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协同学校内部美育力量,形成学校上下纵向一体、职能部门横向对接、教学实践分类管理、类别工作层次推进的美育工作机制。将美育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着力构建面向人人、分层分类的美育培养模式。同时,要积极拓展美育实践平台项目,注重与社会各类美育资源联动共享,将各类社会文化组织、艺术机构等作为学校重要的美育场所,共同开展美育实践。要统筹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人才等综合优势,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有机衔接、充分联动的美育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全域立体、协同开放的美育大格局。塑造携手“逐美”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引路人,在审美教育中,教师需尊重学生在求真向善尚美中的主体性,既关注学生的学识养成,也关注学生的心灵润泽。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善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之美、体验生命之美,使其在感受和体验美的过程中,树立向上向美的人生态度,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能厚积奋斗力量、更勇面对挫折困苦。要保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宽阔胸怀,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点灯人,挖掘每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身上美的特质和闪光点,以“大爱之心”与“大美之艺”,养成学生的“大德之境”。增强美育服务社会能力。面对日益高涨的社会美育需求,高校需引导美育教师和学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畅通美育服务社会的路径,推动审美教育和优秀作品深入实践、深入大众,使人们更充分地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不断增强美育的对外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要积极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参与对口定点帮扶、支教扶贫等美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为校际美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广大学子也将在美育实践中学真知、求真谛,在创新创造中积累经验、增长本领,成长为有目标更有信仰,有温度更有情怀,有筋骨更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作者为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附录2:媒体报道链接

《新华日报》:

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02/23/node_12.html#content_890435

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

http://www.zgjssw.gov.cn/dangyuanxinyu/202102/t20210223_6988170.shtml

理论之光:

http://theory.jschina.com.cn/sxzk/zs/zxtj/202102/t20210223_6987501.shtml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210023

Copyright © 南京财经大学  学科建设办公室  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